那是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。一天,她对我讲,他们班级要建立几个“兴趣小组”。我问她打算参加什么兴趣小组,她说:“您说呢?”又是“您说呢”,孩子一遇到事情似乎已经习惯于说“您说呢?”。快10岁了,怎么一点主见、一点独立性也没有!依赖性这么强,将来走向社会怎么立足?看来,我不能因为孩子是“三好学生”、“班级干部”而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“教子有方”。
细细想来,问题出在孩子身上,可责任还在大人。是啊,自打孩子出生那一天起,什么时候给过她自己拿主意、独立做事的机会?不管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,硬是逼着她学电子琴,以使她有个特长;孩子提出要做点什么事,说一句“你的任务是学习”就把她打发了。
“亡羊补牢,未为迟也”。在对孩子的教育上,必须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有一个转变,我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、寻找锻炼的机会,创设有益于发展孩子独立性的教育情境,绝不能再一“揽”无余,包办代替了。
于是,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,“您说呢?”这三个字儿从此不是出自孩子口中,而是出在我们做家长的口中了。不管遇到什么事儿,只要孩子在面前,我们都会问孩子:“你说呢?”问问她该怎么办,并时时加以启发、指点,注意多跟孩子商量。前些日子,孩子说他们班里有几个同学父母都下岗了,这几个同学休息日要帮家长去看摊位。我对孩子说:“要是我们哪一天也下岗了,你看咱们家能做些什么?”虽然孩子回答得有些天真,但毕竟动了脑筋。多让孩子拿主意,这不仅使她遇事能有自己的主见,依赖性减少,独立性增强了,还使家庭气氛更民主、和谐了,因为这样做真正把孩子当成了家庭中的一个成员,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和信任。
只要家长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,总是不难给孩子找到凭借其自身努力而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的。孩子所在的学校就在我单位附近,每天中午她都来找我到食堂吃饭。过去都是我打好饭等着她来吃,有时我出差在外,就委托同事照顾她。那一天我又要出门,临走时我对孩子说:“妈妈得几天才能回来,饭票也没有,你这么大了,得自己照料自己了。”我瞟见孩子面带难色,只装作没有看到,径自离开了。事后我打听到,孩子第一天放学晚了些,没买到饭票,于是在食堂“赊了账”……这看起来是件小事,可孩子在这样的小事中确实经受了不少锻炼:她要思考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,她要和好多大人打交道……她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了,只好想方设法使自己不致饿着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经过近两年的努力,孩子遇事不再只是被动等待了,而是首先想到自己该做些什么,能做些什么,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了。前几天遇见孩子的班主任,她说我女儿进步不小,真像个“小干部”,很多事情不用老师操心了。这大概也是一种能力的迁移吧。
什么都不用孩子操心,一切都替孩子想得那样周到,服务得那样彻底,这当然是出于对孩子的“爱”,但这种“爱”是不可能使孩子长出奋飞的双翅的。作为家长,还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多用些时间和精力吧,以给孩子一对能够自由翱翔的翅膀。